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早期教育 > 性格心理 > 帮孩子打开“孤独”的心门

帮孩子打开“孤独”的心门

[2008-06-02 16:08] 作者: 佚名 录入: zhoujinrong
导读:  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,被诊断患有孤独症。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,还时常发出怪声。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,孩子会叫爸爸妈妈,会和老师说再见了。

 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,被诊断患有孤独症。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,还时常发出怪声。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,孩子会叫爸爸妈妈,会和老师说再见了。

帮孩子打开“孤独”的心门

帮孩子打开“孤独”的心门

 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,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。2006年底,该院儿保康复科开设了儿童发育行为专科门诊,专为孤独症的患儿开展短期康复训练,并为家长进行理论培训。医生们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更多的家长,千万别以为孤独症的孩子只能永远紧锁心门。及时为他提供长期高效训练,这些“天使的孩子”沟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。

  

  耐心“狠心”帮助康复

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康复科主任徐秀坦言,不少家长初来就诊时,对孩子的好转并无信心。事实上,比起一般孩子,孤独症的孩子视觉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更强,利用他们这方面的优势进行训练,能够有效地助其改善症状。

  例如,为了让孤独症的孩子学会注视别人的眼睛,家长可以分“三步走”。先告诉他“宝宝,看妈妈的眼睛”,并将一块糖放在两眼之间,吸引他注意,等到他抬头的时候,就把糖给他作为奖励;完成这一步后,将糖放进口袋里,同样等孩子抬头之后,掏出糖给他;渐渐地,家长会发现,即使不给糖,孩子也已经会在你呼唤他名字的时候有反应。

  在徐秀看来,孩子康复过程中,家长千万不能没有信心,持之以恒最重要。与此同时,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规则,有时家长还得“狠狠心”。孩子不愿按照家长指令做事,更有一些孩子有攻击倾向,必须与人隔离。这时,任凭他们哭闹,家长也要坚持原则。孤独症孩子观察能力出众,家长可以将用餐、洗漱、游戏等各个生活场景拍成照片,引导孩子行动。研究发现,这些照片往往能有效帮助孩子们建立他们的“程序日程表”。

  2至5岁干预最佳

  孩子过了两岁、三岁,一直不会说话,有些老人认为这是“贵人语迟”,没什么要紧。徐秀告诉记者,2至5岁是孤独症患儿的早期干预最佳时期,但遗憾的是,一些错误的育儿观点往往耽搁了孩子的病情。她提醒家长,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,请尽快带孩子就诊:

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?      从色彩看孩子性格      3--6岁儿童心理测试